也许你因为《天鹅湖》,《胡桃夹子》和他的《悲怆交响曲》而听说过柴可夫斯基,但是你知道他在创作音乐之前是一个小公务员么?- 当时可鲜有人看好一个做音乐的!
小柴可夫斯基自小就有机会开始弹钢琴,这不得不归功于工程师父亲和法国贵族母亲的爱情的结晶,为他搭建了一个富裕的家庭。他最先学习的是法律,尽管先后经历了弟弟和母亲离世的打击,他仍熬过了脆弱的岁月,继续他的法律学习,最终进入法院担任秘书一职。四年后,他在法院提交了辞呈,选择在音乐中逃避。随后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就读,之后成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音乐教授,该音乐学院于1866年由尼古拉·鲁宾斯坦建立。
柴可夫斯基曾和“俄罗斯五人组”有过交集,五人组汇聚了一批19世纪最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,比如穆索尔斯基、里姆斯基-柯萨科夫和巴拉基列夫等都是五人组的成员。这些自学成才的作曲家们极力倡导民族素材,同时排斥传统西方式教学体系。然而之前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学院所受到的教育则是西化的,因此他并不为当时音乐流派和传统所束缚。他虽然独具欧洲精神和大都市气质,但是他对祖国也爱得深沉:他改编了至少三部普希金的杰作(叶甫盖尼·奥涅金,玛婕帕和黑桃皇后)。
1988年8月,萨尔茨堡。卡拉扬被年仅17岁的基辛的演绎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几个月后他们携手在柏林新年音乐会上带来了一场不朽的演出……
他们最初在马林斯基大剧院芭蕾舞剧《舞姬》演出时相遇,随即摩擦出了火花。莫里斯·珀蒂帕是大剧院的首席芭蕾舞者,他在演出结束后向观众致敬之时,向着柴可夫斯基的包厢抛出了一句话:“要是有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可以为我们的剧院作曲就好了。”
于是一些杰作边孕育而生,例如1890年的《睡美人》,1892年的《胡桃夹子》和1895年的《天鹅湖》。如今,马林斯基大剧院将芭蕾舞剧和音乐剧结合,为21世纪的观众重现经典。
2004年,巴黎。享誉全球的纽瑞耶夫版《天鹅湖》在创作20年后首次回归巴黎国立歌剧院。舞者阵容中不乏Agnès Letestu, José Martinez等耀眼之星。
柴可夫斯基在1893年创作了第六交响曲,也是其创作的最后一步交响曲。他将这部交响曲命名为“悲怆”,并认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。之后,柴可夫斯基下月便病逝于家中。有些音乐学家认为,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,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。
1984年,维也纳。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起录制了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,这位伟大作曲家生命最后几年未发表之作。